無法專注或過動的孩子常被認為是麻煩的孩子,但其實他們只是需要我們的協助,讓內在的光亮可以散發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裡有個總是坐不住、不聽命令、做什麼事情都分心的孩子嗎?
或許,你的孩子並非調皮搗蛋,也非偷懶成性,而是符合了ADHD的診斷標準。
ADHD,中文全名叫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神經發展性的疾患,容易發生於兒童早期。符合這個診斷的孩子是什麼模樣呢?只是很愛動,很容易分心而已嗎?這樣說來,豈不是大部分家裡的孩子都該被診斷為ADHD?
若我們將家中寶貝帶去醫院門診求助,醫師與臨床心理師會針對孩子的各種生活面向來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兩大面向便是過動衝動以及不專注。
當然,並非好動、活動量大就叫做過動衝動,臨床診斷中,要符合所謂的過動,條件可嚴苛了。孩子要出現像是「該好好坐著時離席」、「難以等待」、「經常打斷別人」、「無法安靜地玩」、「經常太多話」、「在不該跑的地方跑」、「經常手腳不停敲打、踏地、蠕動」等等行為,至少要出現六種,而且這些行為還得至少要維持六個月,你家孩子的行為才會被專業人員視為有過動衝動。
不專注的這個面向也是如此,若在診斷行為中沒有達到六項,且維持六個月之久,孩子分心就只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並非到達臨床上我們專業人員認定需要協助的範圍。
除了這兩個面向之外,若是這些行為,都沒有在兩種以上的情境出現,又或是並沒有明顯干擾孩子交朋友、上學或是一些日常活動的話,那可能也不會輕易被認定符合診斷標準。
然而,經過門診醫師與臨床心理師的觀察與判斷後,若是家中寶貝真符合ADHD的診斷準則,我們該怎麼面對他們?畢竟,他們在家中或學校可讓人頭
疼了!
「媽咪,你可以再給我一個橡皮擦嗎?我的找不到了。」
「我不是上禮拜才給你一個新的嗎!」
「對,但我找不到了──」
「我這學期已經給你好幾個了!你為什麼一直弄丟!你說,我給過你幾個了?」
「我──我不記得了──」
「我上次說,你再弄丟要怎樣?」
「唔,我不記得了。」
「我說的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認真聽!」
試想,如果以上這些對話每天每天都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想必是衝突不斷、心情糟透了吧!
在這樣的互動下,親子之間難免產生不少摩擦,對彼此多少也會有負面的想法,像是:「我家阿偉就是做什麼事都不認真」、「我們妹妹常常都很沒禮貌,別人講話都沒在聽」、「小寶每次都忘東忘西,他根本不珍惜我們給他的東西」。
然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或許並非我們所想的這麼壞心,這麼沒有禮貌。
以下列出幾個我們對這些孩子們的迷思以及真正的事實吧!
1. ADHD的孩子就是比較會分心。然而,這些孩子們與一般的孩子同樣都會分心,而且研究指出,他們分心的次數是一樣的!只是ADHD的孩子分心了之後,比較難回到原本的軌道上。
2. 當他們在玩電玩的時候,看來根本沒有分心或過動的問題啊!然而並非如此,研究指出,他們因為總是過於衝動,在遊戲中容易得到較低的分數,也因此他們常常一個遊戲換過一個遊戲,
因為大多數的遊戲,他們都沒有辦法好好破關或完成。
3. 他們事情都做不好,總是一直忘記又分心,可能表示他們比較笨?不過,研究指出,他們在智商方面並沒有顯示他們比較愚笨,甚至有不少ADHD孩子的表現和能力是比他們同齡者更好的,只要給予正確教導和適應策略,他們能有很好的發展。
4. ADHD的孩子,就是性格不好才會這樣一直違規、一直不專心嗎?並不是這樣,他們的過動衝動,以及難以回到任務上專注,是一種神經性的發展異常,這種異常並不是因為他們很壞或是沒有良好的教養。
5. 聽說他們長大之後,這些狀況就會慢慢好轉了,還需要花心力去看診嗎?其實呢,這些孩子當中,有超過80%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青少年,僅有10-20%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完全沒有症狀。
6. 過動或不專心在青少年之後會比較好,那慢慢等到青少年後不就沒事了?話並不是這樣說,要知道,沒有正確服藥或是受到良好策略引導的ADHD孩子,因為過動,常會引發與同儕之間的衝突,他們在交朋友上會感到困難。他們因為不專心,常常導致學習成績低落,與教師之間的相處,也總是落於被責罵或說冠上懶散的罪名。漸漸的,孩子會自卑,沒有自信,沒有朋友而被邊緣化,問題解決能力也會越來越差。除此之外,與家人的不良關係和較差的學習表現,讓他們往往誤入歧途,這些狀況,其實只要在兒童時期及早發現,及早與專業人士進行討論,都能夠在命運上有重大的改變!
當你回到家,看著自己的孩子們,要記得,他們並非心地邪惡、總是想著如何為非作歹的壞孩子,他們只是在這段時間,需要你好好協助,而且有好的協助,他們就能有很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