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溫柔卻是殘忍的愛

父母給了孩子一個人生,卻沒有把人生主導權交給孩子時,當父母從世上消失,也就帶走了這個孩子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淑樺是我這個年代的記憶,但是她的歌真的好聽,一直到現在,在廣播還是常常聽到她的「夢醒時分」,每次我聽到她的歌就跟著一起哼,好像年輕的自己就會回來一點點。她的聲音有種直白,乾乾淨淨,清清楚楚的,讓人很有信心她的人跟她的聲音相去不遠。

但是在她的藝人生涯如日中天時,她就突然消失了,像線突然斷掉一樣,就不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後來有消息好像是她的母親過世,她一直走不出來,就這樣離開演藝圈,她的歌聲就停留在三十年前。

我有個個案描述他家裡的事情,我就聯想到陳淑樺。這個個案的妹妹有舞蹈的天份,資質好到還未成年就有舞團願意等她長大跟她簽約,但是在一直鼓勵支持她的父親過世後,這個女孩就突然失去跳舞的動力,就像氣球突然消氣一樣,旁人再怎麼鼓勵等待都沒有用,她後來就從事一個跟舞蹈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在一個晚上,在月光下,家門口前的庭院,我的個案跟他妹妹聊,聊到妹妹的舞蹈天分,聊到爸爸過去是如何無條件的支持妹妹發光發熱,妹妹只是淡淡地說:爸爸過世後,真的對跳舞沒有感覺了,就是沒有感覺了。

我聽個案的描述,他的父親是如何全心栽培妹妹,出錢出力,妹妹會跳舞在家裡是件很受重視的事,也獲獎無數。我心裡就在想,看起來這個爸爸做的事情是對的啊,我們無數次聽到父母要支持孩子的能力和興趣,有甚麼不對勁嗎?怎麼發展成一個有天分的孩子放棄成為一顆星星的人生?這個開始的溫柔怎麼到最後變成看似剝奪孩子人生的殘忍?

我就想到曾雅妮曾經跟她父親有過一段對話。有一陣子她和父親對她要不要繼續打高爾夫球這件事發生衝突,一天他們兩人又在車中因為這件事不高興,她父親就撂下一句話:妳想一想要不要繼

續打高爾夫球,不想打就不要打了。然後她父親就下車去上廁所。回來後,她和父親兩個人一句話都沒說,就開車上路了。之後曾雅妮當然繼續打球,不然不會成為我們後來知道的曾雅妮。她回想那天,說其實她父親應該也很怕聽到她說不要打了。這些片段拼湊起來,我好像有一點點知道為什麼陳淑樺會消失,為什麼我個案的妹妹會放棄,而曾雅妮沒有:

父母給了孩子一個人生,卻沒有把這個人生的主導權還給孩子時,當父母從世上消失,也就帶走了這個孩子的人生。

我看了一些資料,陳淑樺的媽媽在她出道後幫她打理所有的事情,她的人生好像只有唱歌;我個案的父親無意間把他女兒舞蹈人生的意義寄託在自己身上,也就是:如果那個女孩跳舞不是為了獲得父親臉上的笑容,那跳舞還有甚麼意義?曾雅妮呢?很顯然她經歷過打球是為了自己還是爸爸的掙扎。

這樣的故事在富二代中也頻頻可見:孩子跟著父親的事業一起成長,長大後接下家業時歷經一番掙扎,到最後如果孩子把接下這個事業的意義從父親身上拿回到自己身上,就可以甘心地走下去。另一種版本是在期待下接下來了,但是沒有上一代對這個產業的熱情,又不得不接,結果看似令人羨慕的人生後面是隱隱悶悶的空虛感。還有一種大破大立的版本是孩子受到事業有成的父母的栽培,但在思考後決定不接上一代的事業,自己另創一片天地。父母養育孩子,不可能沒有期待。父母帶著孩子走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培養自己相信最需要的能力,給孩子自己認為最光明的希望,但這裡面有多少是父母自己想要的?有多少是真的應和這個孩子的天命?這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

我相信的天命是人生下來,在自然的狀態下會慢慢展現的心之所向,可能跟父

母想要的相合,也可能不合,但這樣的概念其實很結果論,也就是如果人有個滿意的人生,就覺得活出了自己的天命,但真的沒人可以在一個寶寶出生時知道他這輩子往甚麼方向走才是他的天命。所以父母在承接一個新生命時,也只能用他們覺得是最好的方式來養育這個孩子。那到底我說的不對勁在哪裡?我覺得一個是孩子表達出他們跟父母想要的不同時,父母無法消化自己的失望,因而無法聽見孩子的訊息或允許孩子往自己想要的路走(當然,這也意味著無法忍受孩子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受苦)。另一個是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所做的事情跟他人生意義的關聯。

所有的孩子都會為了博得父母的歡心而努力,即使讀書辛苦,即使練跑步腳痛,但看到父母臉上的驕傲和笑容,孩子就會開心而願意繼續努力。這時候孩子做事情真的就是為了讓父母開心,也因為如此,這在他們進入尋找自己要變成甚麼樣的人之前,父母的期待成為孩子培養能力的動力。但如果只是這樣,父母給的人生將無法成為孩子自己的人生,因為意義都寄託在父母身上。如果孩子有機會重新思考:為什麼我在做我做的事情?為什麼這個是重要的?而父母也允許孩子產生這樣的質疑並且有一陣子的搖擺不定,同時慢慢調整自己的執著,最後不管孩子的決定是甚麼都能接受,這樣無論是繼續走跟父母的期待一致或不一致的道路,這個孩子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人生。

而甚麼叫夠好的父母?就是不管孩子選擇哪條路,父母在心理上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也經驗不同的階段:出生之時,父母給了孩子生命;成長之時,父母給了孩子進入這個世界需要的裝備和理想;長大之後,父母跟孩子有個適當的分離,為了讓孩子成為大人而需要的分離,這樣孩子就可以擁有自己的靈魂。

這樣就夠好了。

(個案資料皆重新編造並獲得原始個案之同意)

留言區

No data was found

若這篇文章引發您一些靈感或悸動想要分享,非常歡迎您留下文字跟心理師互動。心理師可能會覺得某段文字很適合放在文章的回饋處,讓未來的讀者有更多迴響。請註明您是否願意將您的文字分享出去,但是否發布的決定權保留給心理師。如果決定要公布,我們只會公布您的姓,例如陳小姐。若您願意分享,而文字中有牽涉隱私的資訊,心理師會跟您聯繫確認可以公開的部分。

姓名 *
電話 *
電子郵件 *
分享內容 *
是否願意公開分享您的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