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孩子忍受許多,變得越來越強大的同時,我們有沒有付出甚麼代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問題另一個問法是:到底孩子需不需要吃苦?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孩子的成長,更多的是照顧者內心的糾結。
孩子小時候會認為照顧者對待的方式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就是努力跟大人合作或適應。例如百歲醫生說寶寶要固定四小時餵一次,如果寶寶在那之前就餓了,他就是忍受,不會想到媽媽這樣的作法好不好。這樣的心理狀態常常持續到國小,甚至青少年期,有時甚至到成年,簡單的說就是我的需求合不合理跟應不應該被滿足是由大人或父母決定的。
如果是這樣,要不要讓孩子吃苦的決定就落到大人的身上。除非是邪惡的大人,幾乎所有的照顧者都以自己相信是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就是為什麼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真的很難去責怪誰,因為很少有父母故意不利於孩子,除非父母生病了或受限於僵化的想法。因為父母無法預知自己的作法會有甚麼影響,因此在每個時刻,他們只能作當下最好的決定。
偉大的中華文化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也是在這樣的影響中長大,而且自然到我沒有覺察,所以也是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當我聽到有不同做法時,我非常驚訝。我記得以前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上廁所我是用平板式衛生紙,就是拿的時候要一張一張數,有時孩子不數就抓個幾張,我就不高興。後來我跟一位保母聊到這件事,她說她是用抽取式衛生紙,孩子用就很方便。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有點受到衝擊,因為這位保母的想法是把環境弄得讓孩子方便使用,而不是要孩子去配合大人習慣的方式,概念十分不同。
從生理發展的角度,大人有時很難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對小孩來說是困難的,例如數很薄又很輕的衛生紙。主張吃苦的大人會說:那正好,讓孩子訓練小肌肉。這樣說好像也沒錯,甚至可以感受到大人的好意,但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另一個例子,寶寶哭了,大人要不要
抱?正反兩派的意見可激烈了。主張要抱的人說寶寶哭了馬上可以得到安撫,會增加他對世界的信任。反對的大人說這樣寶寶會學到想要就哭,就會一直黏大人,無法獨立。
還有一個讓人有點難過的例子。我曾跟家扶中心的寄養家庭密切合作過一段時間,有一次聽到一位資深的寄養媽媽很多事情都讓寄養童自己作,不提供幫助。寄養媽媽的說法是如果不這樣訓練她,以後到外面的世界怎麼辦。寄養媽媽的出發點絕對是為了這個孩子,但對這個流離失所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有甚麼感受?
我在進修時上課的老師描述她怎麼幫助孩子學英文。她的方式是從極度簡單的繪本開始,也就是一頁中孩子看不懂的字不超過一個,然後慢慢累積,真正的關鍵是很小心保護孩子天生會有的學習熱忱,不因為太多的挫折而折損。我就想到我自己和孩子的學習歷程。
我還記得以前學英文真的是密密麻麻的查單字,還讚許自己真有耐心。我也想起為什麼現在看書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因為國小時背課文,連背錯標點符號都要被扣分,後來看書對我來說就是強迫症爆發的好時機,看的速度如牛拖車,自然沒看多少就放棄了。
我也想到我的孩子在能力越來越好時,我要他進步得更快,常常在他的能力之上加給他更多的份量,即使他已經不耐煩了,我還是繼續要求他,然後我記起他臉上的表情。或是他出現很想要作個東西的欲望,但我們要求國小的他要先想清楚,甚至要畫好圖才開始作。很好的訓練,對不對?但這麼複雜的過程,超過他能忍受的範圍,往往一開始火熱的欲望就被澆熄了。 再往前他更小的時候,我記得他很喜歡我們念睡前故事給他聽,那時我們就是講故事而已。我清楚記得有一次他穿著睡衣坐在床上,一臉的滿足,用很可愛又清楚的聲音跟我說:「馬麻,妳就念給我聽,不管我懂不懂」。我現在回想,天啊!那時的他對即使不懂的東西都保持那麼熱切的態
度,好想沉浸在這個他還不懂的東西的氛圍中,然後有那樣的耐心,等著有一天他可能就會聽懂了。
許許多多的回憶蜂湧而出,是有點小小的遺憾,如果我那時更清楚知道怎麼保護他生下來就那麼熱切的學習欲望,我相信學習就會很自然地成為他的一部分。但我們只能作當下最好的父母,然後現在我把這些領悟分享給你們。
所以是不是要給孩子吃苦?或是吃苦和保留孩子學習的欲望是否有可能並存?關鍵在於給予孩子挑戰時不讓他經歷太大的挫折,尤其是年紀很小的孩子。如果學習沒有挑戰,孩子會覺得無聊(甚至他們會覺得在侮辱他們的智商)。但在給予挑戰時,也仔細看看孩子的反應是否顯出他太挫折了。這個原則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拿捏,我目前為止能想到最好的方法是跟隨孩子的步調,這仰賴父母很仔細的觀察:他接觸新事物時顯露出興趣嗎?還是他看起來有點遲疑,需要久一點時間決定?還是他有點排斥,需要給他空間,日後再試?還是他需要有人跟他一起嘗試?然後在接觸的過程中孩子的興趣可能會起伏,是不是在哪個點這個興趣變化了?他需要大人給予協助嗎?多少的協助才是剛剛好?他會不會撥開你的手要自己弄?還是抓著你的手要拿甚麼?對很小的小孩,可以嘗試看看如果順著孩子的狀態,會發生甚麼事。
這個過程之所以複雜是因為父母的狀態也會參雜進去:我會不會太溺愛他?他會不會趕不上別人?鄰居的女兒唱歌跳舞都會,我的孩子怎麼還不會?我想要讓別人看到我把孩子帶得很好等等的想法都會不時跳出來,干擾我們帶領孩子的步調,所以當父母真不容易,要了解孩子,還要了解自己。
我做得很好嗎?並沒有,雖然我是心理師,我也跟大家一樣一直在掙扎,所以有時做錯了,就原諒自己吧!從經驗中學習再繼續往前就好。
給所有認真看待自己和孩子的父母。